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是成都军区卫生部主管,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创刊时刊名为《资料汇编》,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内容以医学临床专题讲座、综述为主。1979年更名为《医学资料汇编》,定期季刊出版,刊载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以科研课题论文、临床研究论文为主。1985年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后,改名为《西南部队医药》,仍为季刊。1991年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西南部队医药》更名为《西南国防医药》(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主办的同类期刊中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审查批准,《西南国防医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1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批准,《西南国防医药》改为单月刊,是全军同类期刊中第一本月刊。目前,《西南国防医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等国内外十余个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是万方期刊网、清华学术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是国家级核心刊物,也被多个省(市、区)列为A类期刊,作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可刊物。《西南国防医药》以传递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以各类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专家论坛、论著、临床研究、高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园地、医院管理、卫勤研究、基层卫生、综述•讲座等栏目,集学术性、技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军事医学和高原及亚热带疾病防治等特色。                

医疗反腐风暴:从检验科到手术室的腐败链条与精准打击

时间:2025-05-22 11:25:26

四川某县医院检验科主任老李,表面上是个技术专家,背地里却玩着“左手招标、右手收钱”的把戏。这人能同时兼任采购推荐人、评标专家、科室负责人三重身份,自己推荐的医疗器械公司,在评标会上还能给自己公司打高分,最后中标就像自家后院摘菜一样容易。这种“一条龙腐败”直接导致医院采购的仪器价格虚高40%,最后全摊在了老百姓的医药费里。

藏在试剂盒里的猫腻

医疗器械采购成了重灾区,腐败分子们发明了各种“高科技玩法”。比如某三甲医院的CT机采购,厂家会把200万的设备标价600万,多出来的400万就变成“技术培训费”“售后服务费”层层分账。更隐蔽的是耗材腐败,像骨科手术用的钛合金钢板,医生用哪家公司的产品,就能按厘米数拿提成,一台手术下来医生口袋能多出半个月工资。

医保资金成了唐僧肉

某市医保局干部和民营医院勾结,把健康老人拉去住院,每天发放两斤鸡蛋当“工资”。这些“假病人”每天在医院打牌聊天,产生的百万医保支出,最后都进了私人腰包。还有药企专门研究医保报销目录,把普通胃药换个“缓释片”的马甲挤进报销名单,价格立马翻三倍。

反腐组合拳打出新章法

这次中纪委带着九个部门搞了“反腐联合舰队”,既有公安查资金流水,又有审计盯假账,连市场监管都加入了打假队伍。有个绝招叫“穿透式查账”——比如查某院长家小区物业费,发现他每月交3000元物业费,但物业公司系统显示实际只要800元,多出来的2200元就是药企变相行贿。

手术刀式精准打击

巡察组现在都带着大数据专家出任务,像泸州查处的某院长,就是通过比对药店销售数据发现的蹊跷——医院明明采购了10万盒某抗生素,但全市药店同期竟然卖出15万盒同款药,顺藤摸瓜查出了药贩子用医院渠道洗白过期药品的惊天大案。

这场医疗反腐风暴最狠的招数是“连根拔起”策略,既抓收钱的院长主任,也查送钱的药代企业。某上市药企就因为给医生提供“海外学术会议”被立案,股价当天跌停,吓得整个行业连夜下架了各种“学术推广费”。老百姓现在能明显感觉到,以前要送红包才能排上的专家号,现在规规矩矩放到了挂号平台上。

医疗反腐就像给整个行业做了场大手术,虽然治疗过程有点疼,但清除了这些寄生在医疗体系里的“腐败肿瘤”,最终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用得上真药。这场风暴刮到现在,已经有38名院长书记落马,120多家药企被约谈,医疗采购成本平均下降了18%——这些数字换算成民生福利,相当于给全国每位患者省出了一次感冒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