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是成都军区卫生部主管,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创刊时刊名为《资料汇编》,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内容以医学临床专题讲座、综述为主。1979年更名为《医学资料汇编》,定期季刊出版,刊载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以科研课题论文、临床研究论文为主。1985年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后,改名为《西南部队医药》,仍为季刊。1991年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西南部队医药》更名为《西南国防医药》(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主办的同类期刊中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审查批准,《西南国防医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1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批准,《西南国防医药》改为单月刊,是全军同类期刊中第一本月刊。目前,《西南国防医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等国内外十余个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是万方期刊网、清华学术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是国家级核心刊物,也被多个省(市、区)列为A类期刊,作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可刊物。《西南国防医药》以传递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以各类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专家论坛、论著、临床研究、高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园地、医院管理、卫勤研究、基层卫生、综述•讲座等栏目,集学术性、技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军事医学和高原及亚热带疾病防治等特色。
卫生职称改革新政:以考代评、成果代表作制度全面铺开
时间:2025-06-26 15:12:43
政策背景与核心改革方向
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职称评审重磅新政,标志着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迎来深度调整。此次改革以“公平性”和“专业性”为核心,通过“以考代评”“成果代表作制度”等创新机制,打破传统评审壁垒,同时明确多项抗疫优待政策进入退出倒计时,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初中级职称全面“以考代评”,标准化考试成硬指标
自2026年1月1日起,温州市率先实施的卫生专业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制度将全面铺开。新政策要求所有申报人员通过统一考试获取职称资格,考试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此举旨在消除主观评审差异,例如以往因地域、单位资源不均导致的评审不公问题,转为以客观成绩为核心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考试标准将与临床需求深度绑定。例如,护理类职称考试将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模块,而临床医生则需强化多学科协作案例分析。专家指出,这类调整如同“职业能力GPS”,精准定位专业技术短板,推动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动态匹配。
高级职称“双轨并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冰
针对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新政引入“成果代表作制度”,允许申报者以临床案例、科研论文、技术创新专利等多元化成果替代传统论文数量考核。例如,一名三甲医院医生可通过成功救治的罕见病案例或自主研发的医疗设备申报职称,打破“唯论文”僵局。
同步推进的还有“双轨制”过渡政策:2024年度会计、卫生中医药、经济人力资源等专业高级职称允许新旧评审标准并行,2025年起全面执行新规。这种“缓冲带”设计被业界比喻为“职称改革软着陆”,既给从业人员适应期,又避免政策突变引发人才断层。
跨界评职称:高校教师可兼评卫生类高级职称
改革首次打通高校与医疗卫生机构的职称评审通道。高校教师若参与临床带教、公共卫生项目研发或医院学科建设,可凭相关成果申报卫生类高级职称。例如,医学院教授主持的跨医院科研项目,既可作为高校职称晋升依据,也可用于卫生系统职称评定。这一政策被喻为“人才流动立交桥”,有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抗疫优待政策进入最后窗口期
内蒙古自治区近日明确,对未享受过疫情防控倾斜政策的一线医务人员,其职称申报优待政策将延续至2026年底。这意味着,2027年卫生资格考试报名(通常于2026年底启动)将不再适用该政策,相关人员仅剩2025年、2026年两次申报机会。
此类政策调整并非孤例。全国多地卫健委已释放信号,抗疫一线人员在职称评审中的加分、优先聘任等特殊通道,将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逐步退出。这种“政策退坡机制”如同“职业发展计时沙漏”,提醒医务人员需加速完成能力转型升级。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从短期看,以考代评可能加剧中青年医护人员的备考压力,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形成“终身学习”文化。某三甲医院人力资源主任算了一笔账:过去5年院内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波动在65%-78%,而统一考试后预计首年通过率将稳定在60%左右,但三年内专业培训参与度可提升40%。
对于高级职称改革,北京某高校卫生政策研究员指出:“成果代表作制度如同职称评审的‘CT扫描’,能立体呈现人才的真实价值,但需配套建立全国统一的成果认证平台,防止‘注水成果’投机现象。”
随着2026年关键时间节点临近,这场被称为“卫生人才评价史上最大规模改革”的成效将逐步显现。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考试成为起跑线、成果化作里程碑、政策红利与市场竞争并重时,中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将迈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