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是成都军区卫生部主管,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创刊时刊名为《资料汇编》,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内容以医学临床专题讲座、综述为主。1979年更名为《医学资料汇编》,定期季刊出版,刊载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以科研课题论文、临床研究论文为主。1985年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后,改名为《西南部队医药》,仍为季刊。1991年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西南部队医药》更名为《西南国防医药》(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主办的同类期刊中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审查批准,《西南国防医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1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批准,《西南国防医药》改为单月刊,是全军同类期刊中第一本月刊。目前,《西南国防医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等国内外十余个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是万方期刊网、清华学术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是国家级核心刊物,也被多个省(市、区)列为A类期刊,作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可刊物。《西南国防医药》以传递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以各类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专家论坛、论著、临床研究、高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园地、医院管理、卫勤研究、基层卫生、综述•讲座等栏目,集学术性、技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军事医学和高原及亚热带疾病防治等特色。
热射病防治与高温防护指南
时间:2025-07-23 16:57:25
当空气被烈日烤得扭曲变形时,人们往往误以为皮肤上细密的红疹是夏天唯一的困扰。 这些被称为“痱子”的小颗粒确实会带来刺痒感,但它们更像是高温发出的预警信号——真正危险的“隐形杀手”潜伏在持续攀升的体温中。热射病作为重度中暑的最高表现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多器官衰竭,其致死率高达50%以上。
热射病的“危险信号”
与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患者往往已失去自主呼救能力,皮肤可能呈现反常的干燥状态。当发现有人出现高热(体温超40℃)、意识模糊、抽搐或停止出汗时,就如同看见高压锅即将爆炸前的压力阀异常,必须立即启动应急程序。这类病症常见于两类人群: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的建筑工人、快递员(劳力型热射病),以及居住在通风不良室内的老年人(经典型热射病)。
降温就是救命的战斗
急救的“黄金30分钟”概念,堪比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窗。脱离险境是第一步,需要像转移易燃品般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接着的物理降温需采用“消防员灭火”策略:用冰袋重点敷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流丰富的“散热枢纽”,同时用温水擦拭全身皮肤。若现场条件允许,可将患者浸泡在凉水浴缸中,就像给过载的发动机紧急冷却。
预防体系的三大支柱
1.时间管理艺术
避开10:00-16:00的“死亡时段”,如同躲避暴雨般规划户外活动。对于必须高温作业者,建议采用“番茄工作法”改良版——每25分钟工作后,必须在阴凉处休息5分钟,这种碎片化的工作节奏能显著降低热负荷积累。
2.液体补给方程式
每小时补充200-300ml含0.1%盐分的凉开水(约1升水加1克盐),相当于为身体配置持续运转的冷却液系统。观察尿液颜色是最直观的“仪表盘指标”——淡柠檬色代表水分充足,深茶色则警示脱水风险。
3.服装的呼吸哲学
选择苎麻或竹纤维材质的衣物,其透气性比普通棉布高30%,如同给皮肤安装微型空调。需特别注意:防晒服并非越厚越好,UPF40+且透湿率>5000g/㎡/24h的产品才能在防晒与散热间取得平衡。
痱子的温柔警示
当汗液在角质层下形成“微型水库”,就会引发痱子。婴儿护理需注意:爽身粉可能堵塞20-40微米宽的汗腺开口,反而加剧问题。更科学的方法是保持室温26℃、湿度60%,用煮放凉的绿茶水擦洗皮肤,其中的茶多酚能舒缓炎症反应。成年人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伪凉爽陷阱”——贴身衣物每日更换,真丝材质虽触感清凉,但其吸湿性仅为棉质的1/3,反而不利于排汗散热。
在这个地表温度可达60℃的节气里,预防热射病需要建立“全维度防护体系”:户外工作者应配备带有温度传感器的智能手环,当核心体温接近38℃时自动报警;家庭需为朝西房间安装热反射窗帘,将室内热辐射降低40%;社区可建立“清凉驿站”网络,提供含电解质的冰镇饮品。记住,对抗高温不是个人赛,而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