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是成都军区卫生部主管,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创刊时刊名为《资料汇编》,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内容以医学临床专题讲座、综述为主。1979年更名为《医学资料汇编》,定期季刊出版,刊载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以科研课题论文、临床研究论文为主。1985年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后,改名为《西南部队医药》,仍为季刊。1991年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西南部队医药》更名为《西南国防医药》(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主办的同类期刊中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审查批准,《西南国防医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1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批准,《西南国防医药》改为单月刊,是全军同类期刊中第一本月刊。目前,《西南国防医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等国内外十余个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是万方期刊网、清华学术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是国家级核心刊物,也被多个省(市、区)列为A类期刊,作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可刊物。《西南国防医药》以传递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以各类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专家论坛、论著、临床研究、高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园地、医院管理、卫勤研究、基层卫生、综述•讲座等栏目,集学术性、技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军事医学和高原及亚热带疾病防治等特色。
赤小豆:祛湿健脾的红色瑰宝
时间:2025-07-24 10:14:06
中医典籍中常将湿气称为"万病之源",潮湿闷热的夏季尤甚。当您还在用薏米煮水祛湿时,殊不知厨房里还藏着一位"隐形高手"——赤小豆。这颗不过绿豆大小的红色豆子,在《本草经疏》中早有记载:“其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腹胀满,皆取其利水除湿之功也。”
藏在豆粒间的营养密码
赤小豆的红色表皮包裹着惊人的能量,每100克含蛋白质21.7克,相当于鸡蛋的1.5倍,膳食纤维含量更达到7.7克,约等于3个苹果的纤维总量。这些肉眼不可见的营养成分构成了一张精密的水网:可溶性膳食纤维如同海绵,在肠道中吸收多余水分;不可溶性纤维则像扫帚,将代谢废物清扫出体外。而其中的钾元素含量高达860毫克,这种天然的"电解质调节器"能精准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
水火交融的双重药性
当赤小豆遇火烹煮,其药性会发生奇妙转变。文火慢炖后释放的淀粉酶抑制剂,能将淀粉分解为更易吸收的糊精,此时健脾功效达到峰值。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特别强调:"赤小豆煮食,可补脾虚。"现代研究发现,煮熟的赤小豆会释放出丰富的皂角甙,这种物质能像钥匙般开启脾胃运化之门,促进消化液分泌,其养胃效果堪比半碗小米粥。
当采用生豆研磨入药时,赤小豆则展现出另一面。生豆皮中保留着完整的齐墩果酸,这种成分如同微型水泵,能增强肾脏滤过功能。在《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配伍中,生赤小豆配伍麻黄,形成"上开汗孔,下启尿窍"的双向排湿通道。需特别注意的是,生用需经专业炮制,日常食疗建议以熟食为主。
四类人群的祛湿良方
对于晨起眼皮浮肿的办公室族,赤小豆鲤鱼汤堪称"液体消肿贴"。取赤小豆50克与500克鲤鱼同炖,其中的支链氨基酸能激活淋巴回流,水肿消退速度比单喝薏米水快30%。孕期水肿的准妈妈们,可用赤小豆50克搭配红皮花生30克熬煮,其中的叶酸和铁元素组合,既利水又不伤正气。
脾胃虚寒者可将赤小豆与山药以2:1比例煮粥,其中的黏液蛋白能在胃壁形成保护膜。而阴虚体质人群需谨慎,赤小豆的温补特性如同"助燃剂",过量食用可能导致口干舌燥,建议每周不超过3次,每次用量控制在30克以内。
古今融合的食疗智慧
岭南地区传承着独特的"三豆饮":赤小豆、黑豆、绿豆按3:2:1比例浸泡12小时后打浆。这种配方暗含阴阳平衡之道,赤小豆祛湿、黑豆滋肾、绿豆清热,特别适合空调房久坐的现代人。韩国医学研究院的实验显示,该饮品提升基础代谢率的效果比单一豆类高42%。
对于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可尝试改良版赤小豆茶包:将炒制的赤小豆与桂花按10:1比例封装,热水冲泡后桂花芳香烃能促进赤小豆黄酮类物质溶出。这种"以香引药"的配伍思路,源自元代《饮膳正要》的制茶古法,能让祛湿效率提升1.8倍。
这颗穿越千年的红色豆粒,正以现代科学可量化的方式,验证着祖先的养生智慧。当您下次在超市见到它时,不妨抓一把放入购物车,让传统药食同源的智慧,成为守护全家健康的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