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国防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是成都军区卫生部主管,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创刊时刊名为《资料汇编》,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内容以医学临床专题讲座、综述为主。1979年更名为《医学资料汇编》,定期季刊出版,刊载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以科研课题论文、临床研究论文为主。1985年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后,改名为《西南部队医药》,仍为季刊。1991年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西南部队医药》更名为《西南国防医药》(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主办的同类期刊中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审查批准,《西南国防医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1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批准,《西南国防医药》改为单月刊,是全军同类期刊中第一本月刊。目前,《西南国防医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等国内外十余个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是万方期刊网、清华学术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是国家级核心刊物,也被多个省(市、区)列为A类期刊,作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可刊物。《西南国防医药》以传递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以各类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专家论坛、论著、临床研究、高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园地、医院管理、卫勤研究、基层卫生、综述•讲座等栏目,集学术性、技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军事医学和高原及亚热带疾病防治等特色。                

末伏养生:清补平衡抵御秋老虎

时间:2025-08-13 10:55:52

随着2025年8月13日的到来,末伏已接近尾声,但夏秋之交的天气仍像一位反复无常的舞者——清晨裹着薄纱般微凉,正午却骤然换上炽热的面具。这种"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的独特气候,不仅考验着人体血管的弹性,更让经历盛夏炙烤后的脾胃如同被掏空的粮仓,亟待科学调理。此时饮食保健的核心,恰似天平的两端:一端需以"清"为纲减轻负担,另一端要以"补"为目夯实根基,二者平衡方能筑起季节更替时的健康屏障。

清:给肠胃按下"复位键"

清淡饮食绝非简单的寡淡无味,而是通过"三低一少"的智慧组合,为超负荷运转的消化系统创造修复环境。低油策略主张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植物性不饱和脂肪酸替代动物脂肪,就像用清泉冲洗油腻的管道,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沉积风险。实验显示,将每日食用油控制在25-30克(约2汤匙),可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18%,这相当于给血管穿上了一层透气防护衣。

控盐工程则需要更精细的操作。除了肉眼可见的食盐,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如同潜伏的特工,腊肉、酱菜等腌制食品的钠含量往往是新鲜食材的5-8倍。巧用柠檬汁的酸爽、香草的芬芳来替代部分盐分,既能唤醒味蕾,又能避免血压像过山车般波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末伏时节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这种忽冷忽热的环境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低盐饮食相当于为血液循环安装了"润滑系统"。

补:构筑营养"防御工事"

在清热之余,适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就像为身体雇佣了一支修复工程队。每公斤体重每日摄入0.8克蛋白质的标准下,鱼肉、虾类等白肉因其易消化特性成为首选,其富含的ω-3脂肪酸更能缓解秋季干燥带来的慢性炎症。对于脾胃虚弱者,可将肉类与山药、芋头等薯类同炖,淀粉的包裹作用能使蛋白质分子更温和地释放,如同为肠胃铺设了缓冲气垫。

微量元素补给则需要采用"彩虹策略":深绿色蔬菜提供叶酸和镁、橙黄色果蔬富含β-胡萝卜素、紫黑色食物含有花青素。这种色彩斑斓的饮食结构,相当于为免疫系统配置了多频段雷达,能更精准识别季节交替时潜伏的病菌。特别推荐将菌藻类纳入日常菜单,香菇中的多糖成分经热水浸泡后,其免疫激活效果可提升40%,如同为白细胞装备了高性能扫描仪。

清补相济的实战方案

针对"秋老虎"午后高温的特点,可设计"早晚温补、午间清凉"的饮食节奏。晨起一碗小米南瓜粥搭配水煮鹌鹑蛋,既补充夜间消耗的糖原,又不会加重晨间倦怠;正午来份凉拌木耳鸡丝佐以荞麦面,利用膳食纤维的吸附作用带走肠道多余油脂;傍晚用莲藕排骨汤平补,莲藕中的黏液蛋白能修复胃肠黏膜,就像为消化道贴上天然创可贴。

对于特殊人群更需要个性化方案:办公室人群可常备杏仁、核桃等坚果,其富含的维生素E能中和电脑辐射产生的自由基;户外工作者则需增加红豆汤、淡盐水等饮品,每丢失1%体重的汗液就需要补充15毫升水分,这个比例相当于每小时饮用标准咖啡杯的量。老年人建议将三餐拆分为五餐,采用"三勺主食+两勺蛋白质+四勺蔬菜"的拳头计量法,既保证营养密度又避免过量。

季节更替时的饮食调整,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智慧顺应。当我们在餐盘中协调好"清"与"补"的比例,便如同为身体安装了智能温控系统,既能缓冲外界气候的剧烈变化,又能持续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源泉。这份传承千年的饮食哲学,正等待着现代人用科学视角重新诠释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