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南国防医药》杂志是成都军区卫生部主管,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创刊时刊名为《资料汇编》,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内容以医学临床专题讲座、综述为主。1979年更名为《医学资料汇编》,定期季刊出版,刊载内容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主要以科研课题论文、临床研究论文为主。1985年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后,改名为《西南部队医药》,仍为季刊。1991年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查批准《西南部队医药》更名为《西南国防医药》(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军各大军区、军兵种主办的同类期刊中第一个公开发行的医学刊物。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审查批准,《西南国防医药》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2009年1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批准,《西南国防医药》改为单月刊,是全军同类期刊中第一本月刊。目前,《西南国防医药》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等国内外十余个主要期刊数据库收录,是万方期刊网、清华学术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是国家级核心刊物,也被多个省(市、区)列为A类期刊,作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可刊物。《西南国防医药》以传递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以各类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专家论坛、论著、临床研究、高原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园地、医院管理、卫勤研究、基层卫生、综述•讲座等栏目,集学术性、技术性及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军事医学和高原及亚热带疾病防治等特色。
高温下沉默的肾危机
时间:2025-08-14 11:22:43
盛夏的阳光炙烤大地,高温不仅考验着人体的耐受力,更悄然威胁着一个沉默的器官——肾脏。当传统美德被极端化,"忍耐"可能成为健康陷阱,而中暑背后隐藏的肾损伤风险,往往比短暂的头晕目眩更值得警惕。
高温下的肾脏:沉默的受害者
肾脏如同人体的精密滤网,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但在高温环境下,这份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当体温调节系统因暴晒或脱水失效时,血管收缩导致肾脏血流量锐减,相当于将城市供水主干道突然掐断。更危险的是,横纹肌溶解释放的肌红蛋白会像泥沙般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损伤——这种被称为"热应激性肾病"的病症,正悄然侵袭高温作业的年轻群体,其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运动后可乐色尿液。
"忍"字背后的健康陷阱
日本学生中暑身亡的悲剧,折射出将忍耐美德极端化的代价。当人体核心温度超过40℃时,细胞蛋白质开始变性,相当于鸡蛋在沸水中凝固的过程。但比物理性损伤更隐蔽的是行为模式:强忍口渴继续劳作、硬扛头晕拒绝休息,这些被赞颂的"坚韧",实则是将肾脏推向缺血缺氧的险境。古医籍"悲伤肾"的记载,在现代医学中对应着应激激素对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每多忍一小时高温,肾脏就像被砂纸摩擦一次。
中暑与肾脏的恶性循环
脱水引发的连锁反应堪称"肾脏死亡螺旋":最初2%体重的水分流失即会触发口渴机制,但若此时选择用冰啤酒解渴,酒精的利尿作用会加速脱水,而海鲜中的高嘌呤则让肾脏同时面临尿酸结晶和缺血的双重打击。空调房与户外的冷热交替则像反复拉伸橡皮筋,不仅降低免疫力诱发链球菌感染,更可能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性肾炎——这种"温差型肾病"常见于频繁进出冷热环境的办公室人群。
三重防护体系构筑肾健康防线
水分补给需要遵循"少量多次"的黄金法则,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含0.1%盐分的凉白开(相当于1升水加1枚一元硬币重的盐),既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又避免加重透析患者的水潴留风险。劳动防护可借鉴"树荫工作法":每30分钟转移到阴凉处5分钟,这种间歇性避暑策略能使肾脏血流量保持稳定,其效果堪比为发动机配置智能散热系统。
饮食与监测的协同保护
将西瓜皮与薏仁煮水代茶饮,这种传统食疗方既能补充流失的钾钠离子,其中的瓜氨酸还有助扩张肾血管。定期尿液检查应成为夏季健康"晴雨表",若晨尿泡沫持续15分钟不散或颜色深如浓茶,可能提示尿蛋白超标——这些信号比血肌酐升高平均早3-6个月出现,为肾损伤争取关键干预窗口。
在这个气候异常的时代,重新定义"坚韧"或许才是最高明的健康智慧。当高温预警响起,及时补水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科学避暑更非懒惰的借口。肾脏健康的守护,需要我们将传统美德与现代医学知识融合,让理性之光照耀生存本能。毕竟,生命延续的本质不在于忍受极限,而在于智慧地识别并尊重身体的每一次警示。